太仆寺隨筆④
呂光明(作者)
金界壕就在太平城外圍不遠處,太平城的位置符合《金史·地理志》關于金桓州的記載:“桓州……北至舊界(大定初界壕)一里半,。”舊桓州在波羅城北,庫爾圖巴爾哈孫城南,王國維判斷的也沒錯,。所以太平城應為金代舊桓州城遺址,也是后來御馬場(廠)駐地。
史料載,御馬場(廠)西界50里?,F在的太平城遺址距太仆寺旗東界不足十里,這就說明御馬場(廠)西界應該在今駱駝山鎮(zhèn)西四十里左右的官馬溝一帶,。太仆寺左翼牧群的東北部是太仆寺左翼牧群騸馬旗,界線在今千斤溝鎮(zhèn)北部一帶,應該與御馬場西南部交界。清朝中葉,御馬場(上都牧場)與大馬群合并,御馬場整體西遷至今商都一帶,騰出地域劃歸東遷的太仆寺右翼牧群,太仆寺右翼牧群駐太平城附近,。今駱駝山鎮(zhèn)東部也劃歸太仆寺右翼牧群,太仆寺右翼牧群馬群廟盛禧繁裕寺(俗稱駱駝山廟)就是這個時候從岱海邊上遷至駱駝山南麓,。民國建立寶昌縣時,駱駝山劃入寶昌縣,后來并入太仆寺旗。
寶昌縣放墾始于清末民初,前來墾荒的農民以張家口,、大同人為主,在老百姓口頭語中,有“壩上”“壩里”“口里”“口外”之稱,。壩,主要是指萬全壩;口,主要指張家口、獨石口,。上了壩,就等于出了口外,。當時社會上流傳著“東口至西口,喇嘛廟至包頭”,喇嘛廟就是多倫淖爾。出張家口,、獨石口,到張北,、寶昌、沽源、康保,、多倫等地謀生的叫出口外,不叫走西口,這里的地方戲曲二人臺叫東路二人臺,不叫西路二人臺,。走西口特指到呼和浩特、包頭一帶謀生的人,。
隨著內地農民的涌入,大量的匠人也進入了茫茫草原,。匠人或稱手藝人,他們游走四方,用手藝討生活,成為中國底層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。現如今,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已經不在了,大部分手藝已經失傳了,偶爾可以看得到也都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了,。匠人們從事的職業(yè)五花八門,、應有盡有,大致有如下一些行當。染匠,、拉洋片的,、咕嚕匠(釘盤碗兒的匠人,歇后語有“咕嚕匠戴眼鏡--找碴兒”)、箍桶匠,、貨郎,、毛毛匠(氈匠,搟氈子、做氈圪垯),、做毛口袋匠,、白皮匠(鞣制羊皮,做羊皮衣服)、黑皮匠(鞣制大牲口皮張,做鞍韂,、挽具),、畫匠(畫玻璃畫、炕圍子),、銅匠,、說書匠、街頭變戲法演雜技的,、拉腳的(用膠輪車給人送貨),、趕趟子的(趕著牲畜送到遠處的屠宰場)、打換的(搖著小鼓收古董),、戕剪子磨菜刀的,、綁雞毛撣子的、拂笤帚的,、糊裱匠(裱畫,、糊仰塵)、勒拜的(勒風箱),、崩爆米花的,、吹糖人的、烘爐匠(給人家做點心),、小爐匠,、鞋匠,、剃頭匠(挑著擔子走街串巷)、榨油的,、磨面的,、粉匠(做馬鈴薯粉面、粉條),、紙扎匠,、陰陽先生、花匠,、雕刻匠,、泥瓦匠,、鐵匠(白鐵匠),、釘馬掌匠、木匠,、油漆匠,、粉刷匠、剃頭匠,、鎖匠,、鼓匠、媒人,、算卦先生,、打囤圍子的、編筐的,、代寫書信先生等等,。
隨著人口的增加,人們的文化生活日漸豐富。寶昌地區(qū)屬于晉語區(qū),主要演出的戲劇是晉劇和二人臺,。寶昌晉劇團曾經是壩上地區(qū)的臺柱子,鄰近旗縣紛紛聘請寶昌晉劇團前去演出,。寶昌二人臺是以寶昌方言為基礎的東路二人臺,在農村十分受歡迎。
-未完待續(xù)-
文字來源:《秣馬流金太仆寺》
·節(jié)選自呂光明的《太仆寺隨筆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