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仆寺隨筆③
呂光明(作者)
太仆寺左右翼牧廠(群)與御馬場。太仆寺左右翼牧廠(群)最初的封地在長城以北,,察哈爾八旗南部,。左翼牧群在張家口外,,今太仆寺旗、沽源縣、察北牧場一帶。右翼牧群在大同北部,今涼城縣,、豐鎮(zhèn)市一帶。御馬廠(場)也稱上都牧場,,始建于清順治年間,,在太仆寺左翼牧群東北,今正藍旗南部,、太仆寺旗東北部,、塞北牧場一帶。
正藍旗史志學(xué)者陳耀全考證:王國維考桓州時曾提到“舊桓州”,,在庫爾圖巴爾哈孫城南,,波羅城北。波羅城,,《大清一統(tǒng)志》記載:“威虜廢驛,,今牧廠地,土人呼為博羅城,,在獨石口東北一百四十里,。明初置驛于此,為開平西南第二驛,?!边@里所指牧廠為清初御馬廠,即上都牧廠,。《口北三廳志》明確記載:“威虜驛城,,蒙古呼為波羅河屯,,猶華言青城也,在明安城東北六十里,?!庇置鞔_了波羅城蒙古語叫做“波羅河屯”,漢語叫作“青城”,,即今天閃電河左岸的老黑城子遺址,。
比《金史》更早記載“桓州”的有元代王惲《秋澗集·中堂事記》,蒙古國世祖中統(tǒng)二年(1261年)三月五日,王惲等大臣由燕京(后來的大都)出發(fā),,到開平(后來的上都)所經(jīng)過的草原城鎮(zhèn)有“察罕腦兒行宮”“鞍子山”“桓州故城”“新桓州”,。說明756年前,王惲所走的方向都在今閃電河(灤河)以西,,從察罕腦兒行宮到鞍子山,,沒有渡閃電河;察罕腦兒行宮就是今沽源縣小宏城子遺址;鞍子山,,就是今太仆寺旗駱駝山。駱駝山南部,,距離閃電河正好四十里,。史學(xué)前輩賈敬顏于六十年前寫過《王惲〈開平紀(jì)行》疏證稿》明確印證:《元史·祭祀志》“中統(tǒng)二年四月己亥,躬祀天于舊桓州之西北,,灑馬湩以為禮,,皇族之外,無得而與,?!迸f桓州謂桓州故城,約在今斯交音子以東瀕閃電河處(駱駝山東北),。
斯交音子即今太仆寺旗駱駝山鎮(zhèn)四角灘村,,和閃電河右岸幾個古城遺址相連。舊桓州之西北有座高山叫做烏里雅斯臺山,,海拔 1644.7 米,,是為太仆寺旗駱駝山鎮(zhèn)與正藍旗上都鎮(zhèn)、黑城子示范區(qū)三地區(qū)的界山,。山底有古墓,,山上有敖包以及許多古代祭祀的痕跡。印證了“祀天于舊桓州西北郊”的說法,。
按照王國維,、賈敬顏兩個人的考證,舊桓州城應(yīng)在今老黑城子遺址北,,閃電河右岸某地點,。老黑城子遺址西北十里處,閃電河西岸有四座古城遺址,,其中有兩座最大的,,一座叫太平城,一座叫四方城,。太平城,、四方城均在金界壕內(nèi)側(cè),四方城在太平城南,,古代遺存不多,,現(xiàn)證實為遼金元時期的一座軍營。而太平城是一座東西500余米,、南北600余米見方的古城遺址,,城門開在南墻,有角樓,、馬面,、甕城,。該城出土有大量的宋代古錢幣,及少量的遼金古幣,。金界壕遺址由太仆寺旗駱駝山以北進入黑城子示范區(qū),,隨后向北沿山體延伸,再向東跨過閃電河,,從黑城子示范區(qū)第三居委會穿過,,是金界壕最為明顯雄壯的一段。
-未完待續(xù)-
文字來源:《秣馬流金太仆寺》
·節(jié)選自呂光明的《太仆寺隨筆》